二维码

民族品牌网

扫一扫关注

民族品牌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品牌动态 » 正文

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商标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4 11:37:28    来源:民族品牌网     浏览次数:533    评论:0
导读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同时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压力也明显增加。随着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投资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在增加。此外,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mainland China直接投资的资本和技术含量逐渐增加,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因此,以世界500强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同时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压力也明显增加。随着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投资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在增加。此外,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mainland  China直接投资的资本和技术含量逐渐增加,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因此,以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质量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为代表的协会在中国成立,下设政府关系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和海关委员会,其任务是积极影响和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及相关配套政策、司法解释和实施细则的立法和实施。旨在为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谋求利益最大化,给予有效保护。在知识产权方面,以中国500强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采取综合战略措施,即全面立体地推进商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的交叉。他们的商标策略如下:

  (一)窒息收购策略


  合资后,中国商标将继续注册但不使用。比如1994年1月18日,震惊中国饮料界的百事可乐和天府可乐在重庆“联姻”。曾经被百姓视为国宴饮品、国饮象征的天府可乐,从此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为此,香港某杂志还评论说,百事可乐攻克了中国最难攻克的堡垒,中国软饮料行业的半壁江山从此被外国人占领。

  (二)合资后的冻结


  即使合资双方采用后,约定的商标是相互允许使用的,但实际上外方并不使用和宣传中国商标,而中方或合资方完全使用外国商标,并对其商标花费大量宣传费用,以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到商标使用协议到期时,由于中方在商标上投入了大量成本,企业已经对该商标产生了依赖,大部分已经成为驰名或著名商标。但原来的中国商标因为没有使用而被市场遗忘,原来的中国驰名商标淡出。这时,外方会提出继续使用其商标,但要支付高额的许可费。


  在1994年上海牙膏厂与联合利华合资之前,“美格妮特”牙膏在中国家喻户晓,年销量6000万支,出口量全国第一。然而,当它以1200万元的折扣投入合资企业时,它立即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露美陈庄。到1997年,联合利华已经停止在各种媒体上为美加净做广告,但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在捷诺的广告上投入巨资。(三)强强联合战略

  竞争对手采取品牌收购、强强联合的策略,国外知名品牌收购国内国人熟悉、市场效果好的品牌企业,快速抢占中国市场。2003年12月,欧莱雅收购小护士,2004年初,成功收购羽西品牌化妆品。“小护士”和“羽西”都是中国的知名品牌。欧莱雅成功收购这两个品牌,使其金字塔战略完整,为其占领国内护肤、彩妆、护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2004年2月,汉高公司与上海轻工业控股集团达成协议,全资收购熊猫品牌,成为熊猫品牌的新主人。然而,原所有者上海轻工业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文海集团将不被允许使用熊猫品牌标志。汉高收购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熊猫牌粘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抢占中国市场。

  (4)自然淘汰策略


  合资后双方商标都在使用,但主力产品和新产品使用国外商标,老产品使用中国原有品牌。然后外方再通过产品升级逐步将原有的中国知名品牌从市场上淘汰,从而达到在商标权方面完全控制中国国内市场的目的。比如洗衣粉行业,上海白猫和广东高富力合资后,外方利用国内知名品牌厂商的产能和销售渠道,推广他们的高价蓝浪和海潮,把我们的产品打入冷宫;另一个例子是广州肥皂厂的洁华牌肥皂,不久就被Head  & amp与美国合资后比肩潘婷。


  (五)品牌“本土化”战略


  国外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深入研究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为其市场设计有针对性的“本土化”产品,从心理上打击对手。例如,宝洁公司。Gamble通过对中国消费者市场需求的研究,在中国市场推出了17个品牌,以满足特定市场的独特需求。因此,宝洁公司的许多品牌。Gamble一直引领着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其“本土化”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自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推出适合中国文化的产品,并自始至终进行文化管理,使其品牌深入人心,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上海通用的别克品牌也做了大量的本土化工作,使其成为针对中国市场具有明显本土化特征的品牌。别克系列的君威、凯越、赛欧都有非常明确的中国用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zpp.com.cn/news/show-882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mail@mzpp.com.cn。
0相关评论